随身佩带玉器的风俗在我国从新石器时代就开始了。良渚文化和大汶口文化遗址中都出土有玉珠、玉管、玉坠、玉笄等多种饰佩玉。殷商时代,饰佩玉也常见,殷墟妇好墓中就有大量的发饰、头饰、颈饰和腰饰。东周战国时代,出现了由多件玉器组成的“组佩”,由不同类型的佩玉串连而成。秦汉时代,佩玉成为普遍的风尚。《史记.项羽本纪》叙鸿门宴上,“范增数目项王,举所佩玉玦以示者三。”而刘邦随身所带欲献项王和亚父范增的礼物,也是白璧一双和玉斗一双,可见当时佩玉、赠玉之风行。汉代以后,特别是到明清两代,饰佩玉的种类和形式日趋丰繁,制作也更精致。如《红楼梦》里写到的宝的通灵宝玉,以及贾琏随身所带的汉玉九龙珮,都是当时贵族子弟所佩的珍贵玉佩。
饰佩玉按人的身体部位,可分发饰,头饰、耳饰、颈饰、胸饰、臂饰、手饰、腰饰等,其种类和名目则非常繁多。下面我们择其要者分述之。 1、发饰 主要有玉笄、玉簪和玉梳。 玉笄 是绾发用的细长尖头形玉器,有些上端有各色造型和纹饰。玉笄的用处是插入发髻,使其不会散开。男子的玉笄则兼有绾发、固冠 双重作用。 簪 是由玉笄演变而来,不再像玉笄那样尖细,其功能虽也是绾发,但更主要的是妇女装饰之用,古诗中的“玉骚头”、“金步摇”,便是指用玉和金做的簪子。玉簪的造型和纹饰极其丰富。 玉梳 玉梳虽不排斥它有梳发的功能,但它主要不是用具,而是一种发饰,插在发中,既可绾发,又是装饰,故玉梳的造型和纹饰也相当丰富。 2、头饰
主要有冠饰和额饰 冠饰 即古人冠上镶嵌的玉饰。殷墟侯家庄西北冈出土中有一件璜形玉冠饰,可见其风俗很早就有。古代男人须束发戴冠,冠上总会镶嵌一些珠玉。如《红楼梦》中贾宝玉戴的“束发嵌宝紫金冠”,所“嵌”之“宝”中就有玉。清代官员的帽子就有花翎、蓝翎不同官阶等级的帽饰,其中插翎毛的管子叫“翎管”,其材质就有硬玉和和田玉。 额饰 戴在额上的一种圈形的箍,新石器时代的大汶口文化遗址就有出土,后逐步演变为复于前额的一种首饰,称“抹额”,材料主要用金银,但会镶嵌有珠玉之类,如《红楼梦》里贾宝玉就戴有“二龙抢珠金抹额”,与束发冠配套使用。 3、耳饰 主要指耳环,还有玦、瑱。
耳环 在我们所看到的古代玉人纹珮上,常可见到其两耳下都琢有耳环,可见我们的先民很早主有戴耳环的习惯。这一习俗绵延不断,一直延续至今。耳环的材料多用翡翠和软玉,其形状也多姿多彩。 瑱 《文献通考》曰:“陈氏曰,瑱以充耳,紞以垂瑱。周官弁师,天子五冕皆玉瑱......则瑱不特施于男子也,妇人亦有之,不特施于冕也,弁亦有之。”说明古代用瑱非常普遍。那志良《中国古玉图释》云:瑱是耳饰,它的垂挂方法有二:一是垂在冠旁,正当耳孔之际;一是垂在耳上,所以又有人称此为“耳坠”。上海青浦县福泉山墓葬、巫山大溪新石器时代遗址及广东曲江石峡墓葬中都有发现。 4、颈饰 主要有项琏、朝珠。
项琏 颈饰最常见的形式,是把一串串珠形器、管形器串在一起,两端系住,成为一圈。其长度较短,刚好绕颈一圈,通常称为颈琏;如长可及胸,就称为项琏。但也不必细分,通常为项琏。 我国使用颈饰很早,新石器时代的墓葬中常可发现骨珠项琏、绿松石项琏和玉管项链。殷商时代墓葬中,也发现用蚌珠、琥珀、松石、软玉制成的珠形颈饰。西周和春秋战国时代的颈饰出土比较多,形状也富有变化,由多种器形组合而成。汉代以后,颈饰的形状变化更多,工艺也极精美,一直到现在,仍是人身上一种重要的装饰品。 用玉材做项链最珍贵的是翡翠,一件好的翡翠项链价值数十万、数百万是常事。其次有软玉、珊瑚、玛瑙、琥珀、绿松石等,如果是古董,其价值也不低,新的则价格要低很多。 朝珠 清代官服的一项重要服饰,由项链演变而来,先是由项链演变为佛教诵经人所持的念珠,到了清代,在念球上面增加一些配件,便成了朝珠。这是把念珠的108颗珠分成四份,每两份之间夹入一颗大珠(称作“佛头”),然后在其中一颗大珠上联一根细带,细带的另一端悬一块宝石,叫做“坠角”;大珠与坠角间还有一块玉或宝石,外面圈上金属的框。这一串饰物在佩带朝珠时是放在身背后的,所以叫“背云”。另外,还有三串用小珠穿成的串饰,也系在朝珠上,佩带时要垂在前面,所以叫“记稔”。 5、胸饰 主要指佩带在胸前的饰件,如玉璧、玉璜、玉玦和其他玉佩件。
胸饰和颈饰的不同在于饰件的穿法:如果绳上穿满珠玉,颈部看得到珠玉,即使胸前有坠件,也算颈饰;如果穿系用的只是绳子,颈部看不到珠玉,只有玉佩件垂在胸前,就是胸饰。 做为礼器之一的玉璧、玉璜、玉琥都可作为胸饰,只是其形制要比礼器小很多,不然挂在胸前太沉。胸饰的范围很广,一般作为腰饰的,除了过大过厚的,都可作为胸饰,特别是扁平形的,更适合胸前佩带。 6、臂饰 指手镯和臂甲。
手镯 它是套在腕间的饰物,有专家认为它源于先民的狩猎武器“环状石斧”,不妨聊备一说。 手镯,新石器时代就有发现,其形制以后不断有所变化,趋势大体是由粗到细,由有凸稜形到浑圆形,为的是戴得更舒服。进而又由光素的镯,演变为有纹饰的镯。战国时代,镯的变化最多,大多数有纹饰。 手镯的材料不一,早期多为石镯、骨镯、牙镯、玉镯,后多为玉镯和金、银镯。玉镯的材料又有翡翠、软玉、玛瑙和其他所谓“新山玉”。翡翠最高,软玉次之,玛瑙和“新山玉”又次之。一幅好的翡翠价值数百万,而普通的玉石手镯仅数十元。坊间常有以密玉、岫岩玉(即“新山玉”)手镯经过提色冒充翡翠镯者,购买时须加倍小心。软玉中的白玉镯价值最高,碧玉镯也颇不错。我国古代小说戏曲中常写及有关手镯的故事,或以手镯作为穿针引线的道具,如著名的“碧玉镯”即是。 臂甲 滇池地区、江川、李家山等战国军国至汉代的墓葬中均有出土。 7、手饰 主要有指环、扳指 指环 套在手指上的环形饰物,俗称“戒指”。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出土中就有很多,质地有骨指环、石指环和玉指环,有的还镶嵌绿松石。东周以后,变化更多,有玛瑙指环、金指环、银指环、铜指环、金钢石指环、玉指环。其形制也有很多变化。 玉指环也分硬玉和软玉两类,硬玉指环即翡翠指环,价值最高。此外还有镶嵌各种宝石的指环,俗称“嵌宝戒指”,价值也甚高。 扳指 套在拇指上的圆筒形饰物,古人射箭时用来开弓钩弦之用。上面有洞眼和弯钩,洞眼便于穿绳系在腕上,弯钩作钩弦之用,其形状颇像靴子。后来这个筒状变成上下一般粗,也不再带钩,被称为“扳指”,成了手指上的一种装饰品。 现在我们常能见到的玉扳指,大多就是这种既无钩,也无洞眼的简单的筒形饰物,所用材料多为翡翠、白玉、青白玉和碧玉,且多数是光素无纹饰。少数有纹饰,纹饰样式有乳丁纹、涡纹和云纹等。还有少量为人物或花卉鸟兽浮雕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