玉缘社区

论坛暂仅限浏览使用  
玉缘社区 门户 玉器知识 查看内容

沁料介绍

2012-5-16 09:56| 发布者: 谢强| 查看: 154| 评论: 0

摘要: 沁的原因:沁的形状是自然形成的。外源物质突破玉的皮壳,经玉质疏松的地方或玉的绺裂,沿毛细状渗透四处,聚集和停留在透闪石细晶纤维的空隙之间,从而改变了玉原来的色泽。正因为沁的形成是沿自然曲折的路径,在漫 ...
沁的原因:沁的形状是自然形成的。外源物质突破玉的皮壳,经玉质疏松的地方或玉的绺裂,沿毛细状渗透四处,聚集和停留在透闪石细晶纤维的空隙之间,从而改变了玉原来的色泽。正因为沁的形成是沿自然曲折的路径,在漫长的时间内缓缓生成,所以它是有规律可循的(尽管有些复杂的沁色很难一下子做出推测)。沁的形状很多,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十几种:
1.全钙形:玉质全部钙化,鸡骨白。
2.半钙形:深度钙化,但留有“天窗”,能见到老化的原来的玉质。
3.满沁形:整件玉器,或包满或沁透,原来玉质不显,灯光下尚能透亮。
4.土咬形:钙化强烈的地方形成绺裂自然脱落,留下不规则的界面或蚀孔。
5.坐底形:玉件一面受沁严重,一面受沁轻。受沁的一面往往伴有钙化、吃土等现象,较严重的会质变。
6.发散形:沁色由表及里,由点到面,如同色晕慢慢深入玉质内部,没有现成的轨迹,只是顺其自然沿玉质疏松处渗透变质。
7.绺裂形:以绺裂为通道,外源物质深入玉肌,在绺裂两侧形成强烈的沁变,并能顺绺裂通道向两边发散。
8.靠接形:沁色浓重之处在皮壳的某一处,外源物质靠近或接触此处,侵入皮壳。沁色也经此处向玉质内部伸展。靠接点上往往会受到腐蚀而向里凹下,并沉积一些外源物质和土颗粒等。
9.混沌形:水坑沁常是混沌形,玉肌普遍受沁,比较均匀。虽然玉件着底的地方会出现沁色加重现象,但整体来看,不易钙化,沁色较匀,美丽通透(常称熟坑)。
10.架空形:玉件停留在架空状态,或两头受沁,或中间受沁,沁色分布不均匀,玉质时变时好。
11.凝聚形:沁色如朵云,凝在一处,好的玉质易呈凝聚形。
12.散沙形:沁变分布在皮壳上,如同散沙。
13.走纹形:沁色沿纹路行走,如牛毛纹、柳叶纹、流泥纹、蟹爪纹等。
14.花斑形:沁色呈斑块状。
15.卷毛形:沁色深入玉肌,如同卷毛,有盘肠形、曲张形等。
16.结垢形:皮壳上结上一层土垢、钙镁皮垢、锈铁锈铜,但不能密封整个玉件。
17.蒙皮形:玉件的外部蒙上一层灰皮,但不厚,内部玉质仍然完好,灯光下透亮。表皮有腐蚀麻面现象。
18.半沁形:玉件一半受沁很重,一半完好。

鲜花

握手

雷人

路过

鸡蛋

最新评论

返回顶部